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大发现,共同推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并取得重要认识。
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代化的标本馆,这里收藏了46万件脊椎动物化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它是全亚洲脊椎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最丰富的一个收藏。这些标本当然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可以通过里面的研究能够知道过去的生态环境的演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形成的过程。
标本馆珍藏着中国科学家多年来采自青藏高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就是在西藏采集来的标本,这个就是最早的盘羊。那最后我们追踪研究的结果发现这个盘羊是所有盘羊的共同祖先,它五百万年前的时候在青藏高原出现。
这些发现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的盘羊、披毛犀、布氏豹,为高原动物因为寒冷而“走出西藏”理论提供了重要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这是最典型的那一件标本,就是布氏豹的头骨。非常珍贵,它是雪豹的祖先,这个是现在已知的最原始的这个豹的一个物种。
青藏高原是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它如何隆升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邓涛研究员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借助化石大发现,关注点从“寒冷”转到了“干旱”,比如青藏高原隆升而形成干旱气候,通过牛科动物化石的发现得到验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在两千三百万年更早的时候,青藏高原还有很多热带和亚热带的动植物,实际上在青藏高原的北边,我们在祁连山发现大概距今1800万年前的一个动物群,那里面出现了早期的长角牛科动物的一些组建类型。这样的演化就跟高原隆升造成了高原北部变干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我手上拿的这个化石是距今720万年以前,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马,那个时候的马跟今天的马不一样,它叫三趾马。
如果说喜马拉雅鱼龙、中华旋齿鲨、三趾马和高山栎,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古生物研究的标志性科考成果;现在,新的化石研究手段,带来新的科学认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比如说这个化石,我们可以做CT扫描,能够把它脑腔这个空腔呈现出来,大概距今五百万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在那个时期青藏高原上甚至有这个剑齿虎分布在这,到今天所有的剑齿虎都灭绝了。
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古生物研究者们,正用全球视野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当高原隆升到三千米以后,它阻碍了从南面印度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带来中亚内陆地区、中国西北地区等干旱环境,而动植物为了适应新的干旱环境而不断演化,这都反应在化石中。
(总台记者 陈琴 陈福军 李旭 扎旺 强久)
上一篇:韩媒曝刘亚仁男友试图潜逃海外失败,二人均被申请拘留令 热点在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